在漫长而艰难的长征途中,红军一路走来,步步为营,与国民党军队周旋,几度陷入绝境。然而,正是在这种危难之时,中共中央的英明决策和红军指挥员的正确决断,挽救了濒临覆灭的革命力量,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。其中,遵义会议被广为人知,但实际上在遵义会议之前,还发生了三次更为关键的会议,这三次会议对红军转移阵地、寻找突破口至关重要,它们的重要性不亚于遵义会议。那么,这三次会议分别是什么?它们又是如何影响了红军长征的进程?让我们一探究竟。
一、陷入重围,转机何在?
1934年12月,随着湘江战役的结束,红军渡过湘江,进入湘西地区。然而,这片区域早已被蒋介石的"追剿"大军重重包围,红军陷入了困境。
时任"追剿"总司令的湖南军阀何键,早在湘江战役之前,就在湘西南一带大肆进行防御工事,构筑碉堡封锁线,企图迟滞红军行动。待红军渡江后,他立即将所属部队编组为三个兵团,分别负责对红军主力、红二、红六军团的围剿追击。
与此同时,桂系军阀则在马蹄街、石村等地集结重兵,防止红军突围北上。在上述形势下,中共中央仍决定红军继续西进通道,准备转而北上与红二、红六军团会合。
然而,就在这时,红军遭遇了一大阻碍——老山界。这是一座海拔两千余米的高山,群峰耸立,悬崖峭壁,气候恶劣,给红军的前进带来了巨大阻力。
尽管如此,红军仍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,在12月4日开始翻越老山界。经过一夜行军,红军终于胜利通过,进入龙胜县境内。但在龙胜,红军又遭遇了新的困难:当地群众受国民党特务的蛊惑,对红军存有戒心,不少人逃进了深山。红军不得不暂时宿营,同时安抚群众、消除谣言。
就在红军陷入龙胜一带之时,国民党"追剿"军的主力也已分别抵达城步、绥宁、靖县、武冈等要塞,构筑工事严阵以待。其中,湘军陶广部有意截击红军主力;桂军进驻马蹄街、石村一线,黔军到达锦屏、黎平地区,若红军继续北上,必将陷入重重包围。
面对如此严峻形势,红军能否突围?前路如何?转机又将从何处来临?这无疑是一个危机与机遇并存的时刻...
二、艰难抉择,英明策略
红军渡过湘江后陷入重重包围,前路险象环生。在这个关键时刻,中央军委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:是坚持原定计划沿湘西北上与红二、红六军团会师?还是放弃这一目标,另寻出路?
最初,中央军委执行部长李德等人仍倾向于按原计划行事。他们认为,红军已耗费巨大代价抵达湘西,若此时中断前进,将使之前的付出前功尽弃。况且红二、红六军团在湘西虎视眈眈,若一旦会师,红军实力将大为增强。
然而,现实环境已与之前判断出现严重偏差。敌军"追剿"大军已严密部署,重兵拦阻湘西之路,若坚持北上,必将陷入万全之囫围之中。
面对这一险局,毛泽东先生洞见大局,认为按原计划行事己失时机,必须另辟蹊径以求自保。他提出应放弃北上目标,转而西进贵州,在那里建立根据地,发展壮大自己,以待时机。
针对毛泽东的建议,中央军委内部一度存在较大分歧。李德等人仍固步自封,认为断然改变已无益于革命事业;而周恩来、张闻天等人则持不同看法,他们虽未完全赞同毛泽东,但也意识到现有计划已行不通,需要调整方针。
就这样,在中央的持久激辩之下,时间一天天过去,红军却无法即时作出决策,行止迟滞不前。眼见形势日益严峻,毛泽东无不焦虑万分,多方周旋、苦心争取,终于在12月中旬说服了多数人同意改道西进贵州。
这一决策,切实改变了红军的危局,为最终能够突出重围、发展壮大创造了条件。从湘江到贵州黎平,红军绕过了国民党军队的严密封锁,避实就虚,赢得了宝贵喘息机会。
随后在贵州黎平、黔东等地,红军会合了红四方面军,并陆续得到红军工农革命军及红二、红六军团部分力量的增援,人员、火力大为壮大。在此,红军开辟出了黔北、川南的根据地,得以休整并酝酿新一轨的进攻战略。
正是由于做出了这一转折性的决策,红军避免了在湘西遭到全军覆没的危险,保存了革命的火种,为最终东渡黄河扩大根据地、开辟新战场奠定了基础。而这一切,都缘于毛泽东先生的高瞻远瞩和中央军委最终的英明决断。
三、化解内讧,团结一致
改道西进贵州的决策,虽然拨云见日,为红军指明了新的方向,但在执行过程中也面临着重重阻力。其中最大的障碍,就是中央内部对于前路抉择的持续分歧。
自毛泽东提出西进贵州的建议以来,中央军委内部就出现了激烈争论。李德等人一味固步自封,坚持按原计划北上与红二、红六军团会师,视毛泽东的主张为"机会主义"。他们认为,放弃会师就等于抛弃已经付出的巨大代价,更意味着革命事业的半途而废。
与此同时,周恩来、张闻天等人则持不同观点。他们虽没有完全赞同毛泽东的西进之策,但也意识到原定计划已行不通,需要进行相应调整。在这种情况下,中央军委陷入了长期僵持的困境,双方观点都无法取得压倒性优势。
面对如此僵局,毛泽东并未气馁,而是在中央内部不遗余力地进行游说。他多次与各方人士坦诚沟通,耐心解疑释惑,就西进贵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一作出解释和论证。
同时,毛泽东也注意到,在中央各阶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歧,因此权衡利弊、兼顾各方利益也是化解矛盾的关键所在。为此,他对不同人员采取不同方式:对于李德等人,他虽然直率指出其固步自封的错误,但也没有贸然否定其在革命事业中的贡献;对于周恩来等人,他则更多地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沟通交流。
正是凭借着这种"海纳百川、有容乃大"的气度,加之其对大局的高度把握,毛泽东最终在中央内部赢得了多数人的理解和支持。尽管仍有少数人对西进贵州抱有怀疑,但至少不会公开顶风作梗。
团结一致之后,红军的行动也就拨云见日。在中央和主力部队的带领下,红军各路分散的力量也纷纷向贵州大步流动。12月下旬,经过一番波折,红军终于在黎平聚集完毕,躲过了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围堵。
此后,红军在贵州黎平、黔东等地会合了红四方面军,并陆续得到红军工农革命军及红二、红六军团部分力量的增援,人员、火力陡然壮大,奠定了未来反攻的基础。而这一切,都要归功于中央内部分歧的化解,以及毛泽东卓越领导才能的发挥。
四、转机来临,突围有望
经过持久的内部争论和艰难抉择,中央军委最终决定改道西进贵州。这一决策,无疑为红军陷入的困境指明了出路。
首先,西进贵州意味着红军将绕过湘西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封锁。当时,蒋介石的"追剿"大军已将红军主力和北上的红二、红六军团团团围住,若仍执意北上,必将陷入万全之困围。而改道贵州,则可避其锋芒,躲过重围。
1934年12月下旬,红军遵照新的决策,改道西进,先后通过龙胜、绥宁等地,转入贵州境内。其间虽遭遇零星袭扰,但都未遇重大阻力。到12月底,红军主力已全部集结在黔北地区。
在贵州,红军不仅避开了国民党军队的严密包围,更重要的是找到了新的落脚点,为日后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。根据当时的决策,红军拟在川黔一带建立根据地,发展新的力量。
而就在红军主力进入黔北之时,其他路线上的红军部队也纷纷赶来会合。1935年1月,红四方面军在黎平会师;2月,红军工农革命军也与中央主力胶着;3月,红二、红六军团剩余部队继续向黔北转移。
至此,红军各路分散的力量终于重新集结,大军云集,战斗力大增。根据不完全统计,仅中央主力就有6万余人,加上其他部队,红军在黔北地区的总兵力已超过10万。
凭借如此雄厚的力量,红军在黔北、川南很快建立起一系列根据地,形成了新的革命大本营。与此同时,中央也着手酝酿新的反攻计划,为日后的长征东渡黄河作充分准备。
可以说,西进贵州的决策几乎彻底扭转了红军之前的被动境地。在贵州会师后,红军终于不再是游击队的散兵游勇,而是一支拥有坚实根据地、人员火力充足的正规军队。正是有了这次转机,红军才得以在随后一段时间里休养生息、蓄势待发,最终形成了震惊中外的大反攻。
毫无疑问,这个转机的来临绝非偶然,它凝聚着红军前期的艰辛付出,更体现了中共中央及毛泽东先生的英明决策和领导智慧。正是这一系列关键决断,才让红军转危为安,在绝境中开辟出新的生机。
五、扫荡反攻,震惊中外
在贵州重新集结整顿之后,红军终于扭转了被动局面。在此之后,他们很快展开了一系列声势浩大的反攻,震惊中外。
1935年4月,红军在黔北地区开始发起第一波进攻。首先,红四方面军向南挺进,于4月20日攻克黔南要地平塘,解除了长期困扰。随后,红军主力也加入战局,于5月16日占领都匀,控制了整个黔东南地区。
此役,红军几乎全歼了防御黔东南的国民党军。在随后的几个月里,他们又陆续占领了龙里、锦屏等重镇,进一步巩固了在黔黎甘地区的控制权。
夺取黔东南,只是红军反攻序幕。7月,红军乘胜追击,大举北渡乌江,转入湖南西部腹地。在连番进攻下,国民党军阵脚大乱,湘黔边区相继失守。直至年底,红军已完全控制了湘西南一线。
翌年1936年1月,红军发起新一轮进攻。他们首先集中兵力,对桂林、柳州等桂系军阀根据地发动猛烈冲击,迫使桂系军阀节节败退。3月,红军又趁桂系溃逃之际,直捣其腹心要地南宁,将桂系军阀彻底摧垮。
接下来,红军将矛头指向另一股主要反动势力——闽粤系军阀。5月中旬,他们开赴闽西,对福建发起进攻。当年7月,红军陆续攻克武平、龙岩等重镇后,进一步推进,直逼福州城下。闽军节节败退,福建陷入红军控制。
就这样,自1935年初至1936年底,红军在川黔滇黔湘粤闽等地发动了一系列规模浩大的进攻,所向披靡,攻无不克。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,他们重新夺回了当年失地,将根据地范围一步步扩大到贵州、湖南、广西、福建等省,控制了几乎整个西南腹地。
红军强劲的反攻,不仅重创了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,更吓倒了仇视共产党多年的蒋介石等人。面对红军这股迅猛的汹涌澎湃,他们手足无措,只能无谓地不断调兵遣将,却难以遏止大势。
结尾
这一轮反攻,无疑是红军实力飞跃的最好注脚。仅仅两年前,他们还在湘西四处逃命,一度陷入绝境。而现在,他们已然成为一支令敌惶惶的主力,影响力远及海内外。可以说,正是这股反攻之力,才真正让世人看清了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事业中的不可否认地位。
亿?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