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上海书展最火爆的一天,近千人排着长队,等待法医秦明签售新书《燃烧的蜂鸟:时空追凶1990》。
已写下17部悬疑畅销书、3部科普书的法医秦明,早已不记得这是第几次来上海书展了。他笑着说:“每次来,你就会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写作者是值得的。”
从18岁作为实习法医第一次在尸检台撞见同学的惊魂时刻,到如今经手2000多次尸检的从容,秦明一次次用解剖刀拨开迷雾,用作品消除偏见,更在无数个直面死亡的瞬间,读懂了“活着”的意义。
法医秦明在解放日报社接受专访
“秦大胆” 也有惊魂时刻
1998年,刚念大一的秦明到殡仪馆实习。报案记录写得清楚:一名年轻人被四人捅伤致死,凶手当场被捕。秦明有些不以为然:“案子都破了,解剖不就是形式主义吗?”
当尸袋拉链被拉开的瞬间,秦明的大脑 “嗡”地一响——躺在尸检台上的,竟是他的小学同学。
“当时整个人都懵了,手脚冰凉。” 老师看出他的异样,让他先回去,但秦明不愿逃避,“现在逃了,这辈子都迈不过这个坎。”他硬着头皮站在解剖台边,目睹了解剖全程,最终在致命伤边缘发现了关键线索:创口有皮瓣,说明凶器是一把卷刃刀。而四名凶手的刀具中,仅有一把符合特征。
那一天,解剖台边的少年秦明第一次明白:法医手中的解剖刀不是冰冷的器械,而是刺破迷雾的钥匙。“法医在这个案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,让我觉得,这个职业可以奋斗一生。”
秦明从小胆大,人称 “秦大胆”,但 “秦大胆”也曾有过“惊魂时刻”。在南京市公安局法医中心实习时,他曾深夜被派去尸库检查一位死者裤子口袋。尸库里存放着近百具尸体,就在他专注检查时,灯突然全灭,门也“哐当”一声关上。秦明大脑一片空白:“难道闹鬼了?”后来才知道,是看守尸库的工作人员想“吓唬”这个自称“什么都不怕”的年轻人。
“真到了工作中,你根本没时间怕。”秦明说,“注意力全在寻找创口、分析死因上,哪有工夫想别的?”
从业十余年,秦明经手过2000多次尸检,每一次都让他难以忘怀。“在我的书里,你看到的可能只是一个故事,但作为法医,面对的每一具尸体,曾经都是活生生的人。每一起非正常死亡背后,一定有令人唏嘘的故事。”
法医秦明在解放日报社接受专访
真实,是他作品的灵魂
《燃烧的蜂鸟》系列作品的灵感,源自秦明父亲从警36年的刑侦笔记。
这本9万字的笔记,是父亲退休后整理的 “流水账”,没有华丽的文字,却字字句句记录着一位老刑警的坚守。1976年,父亲经手过一起强奸案:凶手为掩盖行踪,拧松了受害人家里的灯泡,却不慎在灯泡上留下了指纹。“那时候指纹鉴定技术刚恢复,我父亲觉得太神奇了,主动申请去刑警学院学习,一干就是一辈子。”
读到这本笔记的那个晚上,秦明彻夜未眠。“里面有他第一次出警的紧张,有破不了案的焦虑。”他忽然发现,那个总是因工作繁忙缺席陪伴的父亲,原来有着如此鲜活的过往。“我想把这种‘警察情结’写出来,让更多人看到父辈的坚守。”
于是,秦明动笔写下《燃烧的蜂鸟》系列小说。这一系列中,人物设定与穿越情节是虚构的,但案件内核均源自真实。“就像一座房子,外立面是虚构的,但里面的‘家具’全是真的。”
2012年,秦明的第一部小说《法医秦明:尸语者》出版后广受网友追捧,但也有人批评他的写作功底。他默默将 “差评”记在心里,开始大量阅读悬疑文学,钻研情节设置与人物塑造技巧。“现在和专业作家比还是有差距,但活到老学到老嘛。”
在秦明看来,“专业”是他作品的核心。如今,他的多部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,而他唯一的要求是“专业不能错”——给演员讲解尸检流程、修改剧本中“不符合法医常识”的情节。“还是希望大家能看到法医的专业性,看到我们发挥的作用,这样才能消除对这个职业的偏见,给予法医更多理解和尊重。”
海报设计 王晨 黄海昕
见过黑暗,才更珍惜阳光
成为畅销书作家后,秦明没有辞职,如今在安徽省公安厅刑事侦查总队担任警务技术四级主任。他说:“我是真的热爱这份职业。读者喜欢我的作品,也是因为我写的都是真实故事,能让他们感同身受。”
但秦明从不对年轻人“美化”法医这门职业,他对想要报考法医专业的学子直言:“别因为看了张若昀演的电视剧觉得法医很帅就来报考,你要能接受高度腐败的遗体,能扛住连续48小时的尸检,能承受案件背后的沉重。”
常年与死亡打交道,秦明的生死观格外通透:“不纠结过往,不焦虑未来,活在当下就好。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,把现在过开心了就好。”他身边的法医朋友,也大多开朗健谈、爱讲笑话,“因为见过太多黑暗,才更懂珍惜阳光”。
亿?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