哎呀,说起这金国是怎么被蒙古给“欺负”得一塌糊涂,最后还把自己给“玩儿死”了,这事儿可真得好好掰扯掰扯。
咱们今天就用大白话,跟街坊邻居唠嗑似的,把这事儿从头到尾捋一遍。
您想想啊,这金国当年那也算是风光一时,把北宋都给灭了,占了大半个中原,那气势,可真是不一般。
可到了后来,怎么就越来越不行了呢?
尤其是在成吉思汗带着大部队西征的时候,按说金国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喘口气,好好歇歇,把自己的家底儿重新攒起来。
结果呢?
它非但没这么干,反而在那几年里,自己把自己给折腾得够呛,最后稀里糊涂地就走向了灭亡。
有人说它是被蒙古人打败的,可我觉得啊,它更多的是自己把自己给“作”没了。
展开剩余96%咱们就从1219年说起吧。
那年头,成吉思汗带着蒙古的大部队,浩浩荡荡地往西边去了,说是要去打仗,要去抢财富。
您想想,这队伍一走,东边可不就空了吗?
原来悬在金国头上的那把刀,暂时是拿开了。
这多好的机会啊!
换了咱们普通老百姓,家里有个什么难事儿,好不容易清净几天,不得赶紧把家里收拾收拾,把力气养足了,等着将来再面对困难吗?
可金国偏不。
当时金国的皇帝叫金宣宗。
说句不好听的,这位皇帝啊,跟历史上的那些末代皇帝差不多,胆子小,眼光短,根本看不清大局。
他干的第一件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儿,就是把首都给搬了。
您知道吗,金国原来的首都,中都,就在现在的北京那一片儿,旁边就是燕山。
这燕山可不得了,它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,把中原大地给护着。
当年北宋就是因为没守住这块地方,才老被北方的人欺负。
金国好不容易把这块宝地给拿下来了,结果金宣宗呢,他把首都从北京搬到了开封。
您说这叫什么事儿啊?
这就像您家大门本来挺结实的,能挡风遮雨,结果您非得把大门给拆了,搬到屋子后面去住。
这不等于把最重要的门户,直接拱手送给了蒙古人吗?
皇帝都跑了,那留在燕云十六州的老百姓和士兵,他们还能指望谁啊?
人心都散了,队伍可不就不好带了嘛。
结果,蒙古人一打过来,河北、山东、辽东这些地方,很快就成了蒙古人的地盘。
而且,蒙古人还挺会收买人心,他们对投降的汉人将领和老百姓都挺客气,不少原来的金国人,都心甘情愿地跟着蒙古人干了。
这下可好,金国的地盘儿一下子就少了好多,原来那么大的地方,现在就剩下河南、山西南部那一小块儿了。
这不就是明摆着要亡国的前兆嘛!
除了这个搬迁首都的“神操作”,金国在那个短暂的“窗口期”里,还干了更让人费解的事儿。
它不仅没好好休养生息,反而总想着去欺负别的国家,好像自己还是当年那个称霸一方的大国似的。
一会儿去打西夏,一会儿又跑去吓唬南宋。
您说这图什么啊?
西夏和南宋,本来在地理位置上,都能成为金国抵挡蒙古人的帮手,就算不能帮它打仗,也能起到个缓冲的作用啊。
结果金国倒好,完全把人家当成了过去那些小弟,不仅对人家又打又骂,还威胁人家,抢人家的东西。
最离谱的是,金国在北方地盘丢了那么多之后,金宣宗竟然想着从南宋身上把面子和地盘找回来。
他派兵去攻打南宋,想把之前丢的都补回来。
可南宋也不是傻子啊,人家一看你金国都快自身难保了,还敢来欺负我?
于是,南宋也不再给金国进贡了,也不再称臣了,直接就起兵反抗。
金国呢,没占到一点便宜不说,反而自己还损失了不少兵力,国力变得更弱了。
这不就是典型的“窝里横”吗?
自己都被别人打得鼻青脸肿了,还非要去欺负比自己弱小的,结果呢?
只能是把自己弄得更惨。
说到这儿,您可能要问了,那蒙古人不是主力都去西边了吗?
留在东边的部队,是不是都是些不怎么样的兵啊?
按理说,金国应该能打过他们吧?
可事实是,金国还是被蒙古的“二流部队”给打得稀里哗啦。
这主要得归功于一个叫木华黎的人。
他是成吉思汗手下的得力干将,虽然没跟着大部队去西征,但他在东边可没闲着。
他手里虽然只有两万蒙古骑兵,听起来不多吧?
可他厉害就厉害在,他能把那些原来金国的汉人将领和老百姓都拉拢过来,给蒙古人干活。
他手下有十万的仆从军,这些人都是心甘情愿地跟着他,去打金国。
这就像滚雪球一样,人越来越多,队伍越来越壮大。
金国这边呢?
虽然也有一些能打的部队,比如“忠孝军”,听名字就挺厉害的。
可木华黎根本不跟他们硬碰硬。
他采取的是“蚕食”的策略,专门挑金国的软肋下手,避开金国的主力部队,一点一点地把金国的地盘儿给吃掉。
这就像打仗一样,你虽然拳头硬,但我偏不跟你正面打,我就专门打你的肚子,打你的腿,让你跑不动,让你没力气,最后把你给耗死。
更要命的是,金国在迁都之后,把华北的大片土地都丢了,这意味着什么呢?
意味着金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地没了!
河北、山东那可是产粮大户啊,现在都成了蒙古人的粮仓。
金国呢,就剩下河南、山西南部那么点地方,哪里还有过去大国的样子?
家底儿都快被掏空了,连口吃的都没有了。
您想想,一个国家连饭都吃不饱了,那得多惨啊?
金国当时就到了这个地步,连粮食都得跑到南宋去借。
可金国还是那副高高在上的样子,南宋自然不买账,不借就是不借。
结果金国国内经常闹饥荒,老百姓饿死的不少,甚至还出现了“人吃人”的惨剧。
“忠孝军”再能打,可皇帝都发不出军饷了,士兵连饭都吃不饱,这仗还怎么打?
战斗力肯定就下降了。
更让人心寒的是,金国上上下下,从贵族到官员,腐败问题非常严重。
大家只顾着自己的利益,根本不管国家的死活。
一个国家,从上到下都烂透了,哪里还有什么希望呢?
所以说啊,金国最后之所以灭亡,根本原因就是它自己把自己给“作”死了。
统治者没眼光,做出了错误的决策;战略上失误,把重要的地盘拱手让人,还四处树敌;经济上又陷入困境,连饭都吃不饱。
它本来有机会喘口气,结果却把这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了瞎折腾上。
这不就是典型的“不作死就不会死”吗?
金国的教训告诉我们,一个国家要发展,要强大,光靠过去的老本儿可不行,还得有清醒的头脑,正确的战略,和健康的内部环境才行啊。
清朝呢,虽然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,但它在历史上那可是相当重要。
清朝早期那会儿,为了让自个儿跟汉朝文化更亲近,清政府大开方便之门,请了不少汉族的学问人。到了康熙皇帝在位的时候,他出手摆平了三个藩王的叛乱,还收复了台湾,这些举动都实实在在地稳固了国家的统一。
清朝快完事儿那会儿,鸦片战争爆发了,中国一直关起门来过日子,这下子才被大家伙儿给瞧见了。
外国势力的闯入,确实给咱们中国惹了大麻烦,搞得挺惨的。但话说回来,清朝晚期那会儿,政府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,也只好想办法变变花样。这些改动呢,说来也怪,倒也在某些方面给中国往后的进步添了把火。
都说历史能当镜子照,让人边琢磨边发现自己的短处。下面这些晚清时候的老照片,可都是实打实拍下来的。说不定它们的样子,跟你心里想的不一样,也可能让你对这个时代有了个全新的看法。
晚清那会儿,清政府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,搞出了不少狠心的惩罚手段,其中最重的就是死刑。那时候的死刑,可不像现在这么讲究人道。就因为这样,后来慢慢出现了一个新的行当,那就是刽子手。
下面这张照片,拍的是一个以前挺有名的行刑者。你看,他正在给旁边的人演示,他的刀有多锋利,动作有多快。
每次刽子手动手砍人头,都能捞到一笔不小的钱。但那时候有个说法,就是说砍满99颗头后,就得收手不干了。虽说这行当收入挺高,可毕竟不是长久之计。
刽子手啊,也就会砍个头,别的啥手艺都没有。所以到了晚年,他们往往过得挺惨。想想他们以前干的活儿,试问谁又有胆子,敢请这样的员工来做事呢?
说到和珅,想必大伙儿都不陌生,这人经常在各种古装剧里露脸。但要是说见过和珅真实照片的人,那可真是少之又少。
下面这张照片,大家说这就是和珅本人。你瞅瞅,和电视剧里演的那可大不一样。
和珅这人吧,按现在的审美来说,算是挺英俊的,而且他确实很有学问。至于和珅是不是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,那就各有各的看法了,不同的人对和珅的评价也不一样。
这张照片里的女士,一看就知道身份不简单,八成是非富即贵。你瞅瞅,她那股气质,说不定就是以前宫里头的贵妃呢。
瞧瞧这位贵妃娘娘的脸,能感觉到她并不是那种对下人特别凶的人。相反,她和下人们相处得还挺融洽,挺和善的。
晚清那会儿,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苦。看下面这张照片,有个妈妈带着娃在街上讨饭,娃还被妈妈用绳子系在了身前。
可能孩子已经好久没正经吃过一顿饭,饿着肚子趴在妈妈怀里,脸上写满了委屈。
清朝那会儿,好多老百姓为了活命,没办法只能去出卖劳动力,干些又苦又累的活儿。
看这张相片,里面有三个大哥,背上都驮着沉甸甸的货物,那重量瞅着都快把人给整垮了。对于某些人来说,要是没啥特别的手艺,为了糊口,也就只能走这条路,靠这种方式来过日子了。
看这张图,是一队娶亲的队伍。放到现在,结婚可是大喜事,大家都乐呵呵的。但要搁清末那会儿,这事儿可就不好说了。坐在轿子里的新娘子,以后能不能过得幸福美满,谁知道呢?
有钱人家的老爷们常常有多个老婆,那时候,大多数人过得都挺苦的,所以,夫妻间感情好的其实并不多。很多男人娶那么多老婆,也就是为了跟上那时候的风气,毕竟在那个年代,老婆孩子一大堆,那可是男人有地位的标志。
下面这张照片,真真切切地展现了清朝老百姓的日子。
清朝末年那会儿,有钱的大户人家都有自个儿的豪宅大院,可那些特别穷的人,连间像模像样的屋子都住不上。你看这张照片上的这家人,他们住的地方,竟然是茅草搭的简陋棚子。
这张照片,拍的是晚清时候满族的一些女子。那时候,大部分人其实都不太乐意拍照,他们觉得拍照时那闪光灯一亮,就像是把人的魂魄给吓跑了。但也有一些思想比较开放的人,他们挺喜欢这种方式,觉得能记下当时的情景和心情。
慈禧太后生活得那叫一个奢侈,这事儿大家都知道。下面这张照片,拍的就是她出门时候的场景。
看她出行的照片,身边跟了一大串人,就像长队一样。她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,让那些服侍她的人都感到害怕,一点都不敢马虎大意。
晚清那会儿,老百姓的日子真是苦得没法说。鸦片战争打完,清政府不光得割地还得赔钱,可他们哪舍得放弃那种奢侈的日子啊。结果呢,就拼命在老百姓头上加税,什么苛捐杂税都来了。老百姓被逼得没处去,连饭都吃不饱,更别说啥安稳生活了。
外国势力闯进中国,清朝政府老是欺负老百姓。看看下面这张照片,是外国佬站在咱们中国的地界上。从照片里能瞧出来,他们一个个都得意洋洋的,而咱们的老百姓呢,却活得小心翼翼,低三下四的。
这张照片拍的是以前京城里大名鼎鼎的角楼,但现在你看,它早就没了当年的风采。照片里,角楼只剩下破破烂烂的墙头。八国联军打进京城那会儿,角楼挨了他们的炮弹,被炸得不成样子。
大通桥就矗立在角楼的前面,那是一座拥有三个桥孔的石桥。在外国侵略者还没踏足这片土地前,这儿的景色美得让人心醉。可如今,你只能瞧见桥上那些数不清的伤痕。而这些伤痕,也默默讲述着中国过去那段受辱的历史。
大伙心里都明白,小孩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希望,下面这张照片,直接把清朝政府的软弱无能给暴露无遗了。
这张照片上,有两个小家伙,年纪还很小呢,但为了活下去,他们得上山去砍柴。要是搁现在,这么点儿大的孩子,在家里肯定是个十足的“小祖宗”。
好多讲清朝的电视剧里,老百姓都被演得生活得很美满安乐。但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?其实吧,那不过是电视剧为了营造某种氛围,编剧故意编出来的情节而已。
清朝末年那会儿,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可真叫一个苦。就拿女子缠足这事儿举例吧,通常来说,也就那些家境还不错的人家,小姑娘小时候会给缠足。而大部分普通百姓家的闺女,根本就没有mk.h0ts.cn这待遇。一来是因为家里没钱折腾这事儿,二来她们早早就得帮忙干农活家务了。
说实话,这种扭曲的审美标准,简直就是对女性的伤害。就为了符合那时候男人的喜好,女性居然得承受这么大的折磨。
晚清那会儿,要是得了传染病,那可真够吓人的,特别是麻风病。这病传染得厉害,又没法治,一旦染上,立马就得被隔离。有时候,人直接被扔到荒山野岭里,最后会咋样,想想都知道。
晚清那会儿的酒楼,电视上演的,最次也得是砖瓦房,里头摆着像模像样的桌椅。可实际上呢,酒楼就一小土坯房,屋顶上还得铺上茅草,就为了挡雨防漏。
晚清那会儿,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苦哈哈的,实在没法子了,有的家庭就只能忍痛把闺女卖掉,要么是送到妓院,要么是卖给有钱人当童养媳,就为了能让家里人活下去。
童养媳制度,其实就是对女孩子的一种残忍对待和伤害。在那个封建的社会里,女孩子们过得非常艰难,地位低得可怜。有时候,就连生养自己的爹娘,都可能对她们没啥好脸色。
童养媳在年幼时,其实就像是婆家的免费小帮手,啥活都得干。等她们长大到nl.h0ts.cn能生孩子的时候,又变成了婆家传宗接代的“机器”。
有些小女孩被送到夫家时,可能才几岁大,你说这么点儿的孩子,哪懂得干啥家务活呢?但到了夫家,她们小小年纪就得开始学这学那,家务活一样不落。要是做得不好,夫家可能还会给脸色看,甚至欺负她们。
确实,有些童养媳后来过上了好日子,但这往往是因为她们的丈夫人挺好,或者两人感情慢慢变深了,开始懂得互相体谅对方了。
晚清那时候,鸦片问题严重得很,简直就成了个大麻烦,闹得整个社会都不得安宁。不光是那些王公贵族,就连老百姓也都染上了这坏毛病,一个个都瘦得皮包骨。那时候的中国,在外国人眼里,直接被叫做“东亚病夫”。
晚清那时候,城墙上的老百姓,你看他们那个样儿,好多人都弯着腰,辫子也拖在地上。感觉那时候的老百姓,心里头对日子真是没底儿,挺迷茫也挺无奈的。
晚清那会儿,政府又烂又没本事,加上后来外国强敌打进来,让咱们中国好长时间都处于衰败状态。
有句老话讲得很实在,历史就像是个反光镜,照出这么个道理:要是落后了,就容易挨揍。它还告诉我们,只有当自己变得足够强大,别人才不敢小瞧咱们,更不敢欺负咱们。
家都知道,朱元璋朱老爷子那可真是了不得,从一个穷和尚,硬是靠着自己的本事,打下了大明江山,把元朝那些蒙古人赶回了老家,让咱们汉人又重新抬起了头。
这功劳那是没说的,顶天立地的大英雄!
可要说起他老人家办的那些事儿,有一样儿,咱们老百姓可就有点想不通了,那就是他为啥要让那些妃子宫女跟着他一起去死呢?
这叫殉葬,听着就渗人,对不对?
你说这皇帝,哪个不是高高在上,说一不二的?
刘邦、刘秀、刘备、还有后来的朱温、郭威、柴荣这些,都是从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。
他们对付那些王公贵族啊,那是真狠,说杀就杀,眼皮子都不带眨一下的。
战场上更是杀伐果断,人命在他们眼里,可能就是个数字。
可奇怪就奇怪在,他们当了皇帝以后,对咱们这些普通老百姓啊,大多都挺宽容的,讲究个休养生息,让大家伙儿能好好过日子。
朱元璋朱老爷子也一样,他对咱们老百姓那是真好,知道大家伙儿不容易,也想着让大家过上好日子。
可为啥偏偏在妃子殉葬这事儿上,他就那么狠心呢?
这不就是不把人命当回事儿吗?
您可能不知道,这妃子殉葬的规矩,在明朝就是从朱元璋这儿又给捡起来的。
皇帝死了,那些没给皇帝生过孩子的妃子啊、宫女啊,就得跟着一起下葬。
这些人,有个挺好听的名字,叫“朝天女”。
她们的家里人呢,就叫“朝天女户”。
朝廷为了表示“恩典”,会给这些“朝天女户”一些好处,最常见的,就是给她们的亲戚封个官,让他们去当锦衣卫的千户、百户什么的,而且还是世袭的,就是子子孙孙都能接着当。
您看《明史》里头就提到了,像张凤、李衡、赵福这些人家,都因为出了“朝天女”,子孙后代世袭了锦衣卫的官职,大家都管他们叫“太祖朝天女户”。
这殉葬的方式啊,听着都让人心惊肉跳的。
史书上说,大多是让她们自己上吊自杀,要是有人不愿意啊,那些太监就会“帮忙”,就是强行把她们给弄死。
你想想看,一个活生生的人,就这么被逼着去死,这是多大的罪过啊!
话说在朱元璋去世的那一年,也就是洪武三十五年,南京城里发生了一件大事儿。
有个叫张凤的小伙子,手里拿着一卷黄绫子的诏书,那诏书上红红om.h0ts.cn的朱砂批着字儿,封他当了锦衣卫的试百户,而且还是世袭的。
街坊邻居啊,都跑到张家道喜,说张家这回可算是光宗耀祖了,成了“太祖朝天女户”,以后不光有俸禄拿,还能免除徭役,多好的事儿啊!
可谁也想不到啊,张凤的袖子里还藏着另一道密诏,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他妹妹张玉娘的名字,而且排在殉葬名单的头一个!
这玉娘啊,在宫里待了十年了,本来只是个在谨身殿里奉茶的小宫女。
朱元璋去世那天晚上,建文帝朱允炆就按照老祖宗定下的规矩,拟了个殉葬名单,上面写着“后宫无所出者,皆从殉”,意思就是说,凡是没给皇帝生过孩子的,都得跟着殉葬。
玉娘呢,因为长得漂亮,被那些太监一眼看中了,就成了四十多个“朝天女”中的一个。
殉葬的前一天晚上,张凤花钱买通了守门的太监,偷偷溜进了掖庭宫。
那屋子里啊,阴森森的,房梁上挂满了白色的绫子,玉娘的脸跟死人一样白,她跟她哥哥说:“哥哥,他们说……这是‘朝天’的福分。”你说这是什么话啊,把死说成福分,这不是骗人吗?
史书上猜啊,这些“朝天女”大多是自己上吊死的,要是有人不肯,太监们就会“帮忙”把她们弄死。
更让人心痛的是,朝鲜进贡的一个妃子,叫韩氏,后来被追封“康惠庄淑”。
她啊,在明成祖朱棣死了以后,也被列入了殉葬名单。
临死前,她哭着求当时的新皇帝朱高炽,想回朝鲜去照顾她老母亲,可朱高炽没答应,硬是把她押到了殉葬的地方。
据朝鲜那边的史书《李朝世宗实录》记载啊,韩氏当时哭着对她的奶妈金黑喊:“娘,吾去!娘,吾去!”这还没喊完呢,那些太监就一下子把她脚下的凳子给撤了,韩氏就跟其他三十多个妃嫔一起,被活活勒死了。
韩氏的奶妈金黑啊,因为韩氏临死前求情,被放回了朝鲜。
她回到家以后,就把这段惨事儿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,这才让咱们知道了这段历史。
韩氏进宫的时候才十二三岁,殉葬的时候也就二十二岁,因为没生孩子,家里也没啥大势力,就这么成了牺牲品。
跟她一起殉葬的朝鲜妃子还有崔惠妃什么的,也都悄无声息地没了,只有韩氏因为有奶妈金黑这个见证人,才留下了一点遗言。
当时管这事儿的,就是明仁宗朱高炽。
他啊,在朱棣死了以后,亲自操办了殉葬的事儿。
殉葬那天,他朱高炽还亲自到现场“慰问”,说是慰问,其实就是去镇场子的。
韩氏当时跪着求他放她回国,他却面无表情地拒绝了。
那些妃嫔啊,都被强行梳妆打扮,穿上漂亮的衣服,搞得跟自愿似的。
赐宴的时候,哭声震天,大部分人都吃不下东西。
他们还专门弄了个刑场,就在偏殿里,挂着几十条白绫子,下面放着小木凳。
妃嫔们被太监强行按到凳子上,套上绳子,然后一脚把凳子踢开,一下子就窒息了。
你说,这哪里是殉葬啊,分明就是活活把人给杀了!
过了三天,张家就收到了朝廷的恩赏:一百两银子,十匹锦缎。
张凤也从试百户升成了锦衣卫的带刀舍人。
当他跪着接过那把绣春刀的时候,那个千户低声跟他说:“你妹妹跟着皇上去天上享福了,这福气啊,能传到你子孙后代。这把刀啊,就是她用命换来的。”
这“朝天女户”的世袭,听着是好听,可实际上啊,就是个沉重的枷锁。
张凤的儿子张璧,五岁就世袭了官职,可就因为这个身份,常常被同事们嘲笑:“要不是你姑姑上吊死了,你们家哪能穿上这飞鱼服啊?”《明史》里也写了:“张璧、汪宾诸家,都从锦衣卫的试百户升到了千户,拿着俸禄世袭,别人都管他们叫‘太祖朝天女户’。”
更让人觉得讽刺的是,朱棣后来夺了皇位,清洗那些建文帝的老臣子,可偏偏对“朝天女户”网开一面,没动他们。
张凤就因为是“太祖钦定女户”的身份,躲过了一劫,反而被调到孝陵卫,去守着朱元璋的陵墓。
每到清明节,他都会去陵园里的享殿,看看他妹妹的牌位,上面写着:“兹委身而蹈义,随龙驭以上宾。”这朝廷追封的册文啊,冰冷冷的。
等朱棣死了,又有三十多个妃子跟着殉葬。
张凤看着那些新一批的“朝天女户”跪着领恩赏,恍惚间好像又看到了当年自己。
史书上说啊,这种殉葬的规矩,一直传到成祖、仁宗、宣宗这几代皇帝,才停了下来。
一直到正统八年,也就是明英宗朱祁镇当皇帝的时候,他才下诏书,废除了殉葬的规矩。
他说:“用人殉葬,我实在不忍心,这事儿就从我这儿停了吧。”《明史·英宗本纪》里都写得清清楚楚的。
英宗之所以能有这份良心,据说是因为他小时候亲眼看到他父亲朱瞻基殉葬的场面,那些妃嫔“哭声震殿阁”,给他留下了特别深的心理阴影,所以他才下定决心,要彻底废除这个残忍的制度。
这诏书下来的时候啊,张璧都已经白发苍苍了。
他把家里世袭千户的铜印给砸碎了,哭着对他的儿孙们说:“我们张家的光荣和耻辱啊,都始于你姑姑的那一吊……这‘朝天女户’啊,也该到头了!”傍晚的时候,他一个人去了孝陵。
享殿里,“张玉娘”的牌位上积满了灰尘,而殿外的桃花开得正艳,仿佛又回到了永乐十六年那个血腥的春天。
所以说啊,这殉葬制度,说白了就是男人说了算,不把女人的命当回事儿。
韩氏那一声“娘,吾去!”,虽然已经过去六百多年了,可听起来还是那么让人心酸,它告诉咱们,当年的深宫里,有多少无辜的女人,流下了血和泪。
发布于:安徽省亿?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