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改写版】
文/胡铁瓜
在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中,印度的历史总是显得与众不同。当其他古国都在书写开疆拓土的辉煌史诗时,印度的历史记载却充满了被外族征服的篇章。有趣的是,这个南亚次大陆最终实现统一,竟然要归功于英国殖民者的统治。
时间来到1962年,印度又创造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战场奇迹。当时前线部队刚遭遇重创,令人意外的是,后方地区的崩溃速度竟然比前线败退还要快。这出荒诞剧的背后,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?
让我们把时钟拨回1962年11月的一个黎明。印度边境小城提斯普尔在晨曦中被慌乱的脚步声惊醒。银行职员们手忙脚乱地焚烧着成堆的卢比钞票,政府官员则忙着将机密文件投入火堆,滚滚黑烟笼罩着这座距离前线仅30公里的城市。更夸张的是,从政府官员到普通市民,人们争先恐后地挤上各种交通工具——汽车、火车甚至渡船,拼命向南逃往高哈蒂等所谓安全地带。与此同时,远在新德里的高层会议上,印度官员们正在认真讨论一个匪夷所思的方案:请求美国直接出动轰炸机支援作战。
展开剩余79%这场闹剧般的溃败,都要归咎于当时印度那位毫无军事经验的国防部长。
印度独立后,尼赫鲁政府面临着一个尴尬的难题:谁来执掌军队大权?这个看似简单的任命,最终演变成了一场灾难。
时任国防部长梅农堪称政坛奇才。他拥有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镀金学历,历任议员、驻英大使,还在联合国代表印度发言,履历光鲜得令人目眩。但细看就会发现,这位国防领域的最高长官,竟然从未在军队服役过一天。
更荒谬的是,梅农不仅不以此为耻,反而变本加厉地排挤军中专业人士。他将参谋总长架空,独揽大权,把国防部变成了文官的天下。就这样,一群连枪械都没摸过的文官,开始指挥起印度的百万雄师。
雪上加霜的是,印军军官的素质也令人担忧。这些军官继承的是英国殖民时期的军事传统——要知道英国陆军在二战中的表现本就差强人意,作为其附属的印度军队,战斗力自然更打折扣。
1962年10月20日,中印边境的枪声打破了喜马拉雅山的宁静。面对自卫反击,印军防线接连失守。
当战报传到新德里时,国防部的文官们盯着地图上迅速变化的战线,顿时慌了手脚。这些从未上过战场的官员,完全无法正确判断前线形势。
但凡有个懂军事的人在场,就会提出关键问题:以西藏高原的恶劣条件和交通状况,对方能投入大规模兵力吗?可惜,印度国防部里找不出一个这样的明白人。于是,这群文官得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:这是要全面入侵印度了!
这个荒谬的判断被层层上报,最终传到了总理尼赫鲁耳中。一直以为印军占优的尼赫鲁,被这个消息打得措手不及。在议会紧急会议上,他破天荒地承认军事失利,言语间尽显慌乱。
错误的情报评估像一颗炸弹,在印度社会引发了连锁反应。
在边境的提斯普尔,地方官员坚信中国军队的坦克随时可能破城而入。他们做出了疯狂决定:实施焦土政策。
银行开始焚烧钞票,政府机关忙着销毁文件,重要设施被自行炸毁。官员和富商们拖家带口向南逃窜,普通百姓见状也纷纷加入逃难大军。
更糟糕的是,一些监狱和精神病院的管理人员也弃职而逃,囚犯和病患流落街头,让本已混乱的社会秩序雪上加霜。
新德里的情况同样糟糕。尼赫鲁和内阁要员在向美苏求援无果后,竟然选择闭门不出。总理府大门紧锁,电话无人接听,政令无法传达。在国家最需要领导时,最高层却集体玩起了失踪。
一时间,谣言四起。有人说中国空降兵即将突袭新德里,有人说解放军已突破防线直扑首都。恐慌情绪像瘟疫般蔓延。
印度东部各邦本就存在分离势力和武装叛乱。前线溃败的消息传来,这些地区立即陷入更大动荡。
地方武装趁乱扩大活动范围。政府军被迫分兵镇压内忧,进一步削弱了前线防御。
在阿萨姆等地,地方政府按照中央的错误判断,开始过度反应。有官员甚至主张破坏基础设施,以阻挡想象中的敌军推进。
这种自毁长城的做法不仅毫无防御效果,反而给当地经济造成长期伤害。公路、桥梁等设施的破坏,让战后重建举步维艰。
战前,尼赫鲁政府自信满满地认为,一旦与中国开战,国际社会必定站在印度这边。然而现实给了他们一记响亮耳光。
印度向美苏两大超级大国求助,得到的都是模棱两可的回复。美国仅表同情却不愿直接介入;苏联正深陷古巴导弹危机,无暇他顾。
更尴尬的是,许多曾表态支持印度的不结盟国家,此刻都保持沉默。尼赫鲁苦心经营的国际形象轰然倒塌。
国际社会的冷漠,进一步加剧了印度国内的恐慌。人们突然意识到,在这个危急时刻,印度只能靠自己——而现实中的印度,显然没有做好准备。
这场战争给印度留下的心理创伤远超军事失败本身。
尼赫鲁战败后声望暴跌,不到两年便郁郁而终。国大党在随后选举中惨败,反对党趁机发起弹劾,指责执政党出卖国家利益。为挽回颜面,印度大幅增加军费,导致工业投资萎缩,工业化进程从此停滞。
1962年后,印度虽形成了文官不干军的潜规则,却又
发布于:天津市亿?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